近些年來,土壤問題越來越嚴重,農戶成年累月地使用大量的化學肥料后,導致土壤中的鹽分積累,造成土壤PH增加,也就是逐漸呈現堿性,這就造成了鹽堿地。鹽堿地的危害大家應該都了解,就是種莊稼不長,長不好,甚至有的嚴重地塊根本沒法種等。那鹽堿地怎樣去改良呢?
土壤學中有這么一個規律:鹽隨水來,鹽隨水去。
鹽隨水來,即平時的施肥過程中,化肥經過水分的溶解后,滲入土壤,將鹽帶到土壤中,部分元素在土壤中被固定,又經過長時間的積累,就形成了大量的鹽。
鹽隨水去就是鹽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,想讓鹽分散濕,還得讓水帶走。因為目前土壤中存在的鹽分有一部分已經被固定,不溶于水,所以應該使用一些生理酸性肥料,將固定的鹽溶解,后隨水繼續下滲,減輕上層土壤的鹽堿性。
所以如何改良鹽堿地的答案就是:排鹽、防鹽,把鹽排走,防止鹽來。
以下方法,大家可參考使用:
一、排鹽:深翻3次加灌水3次。
步驟:
1、將土壤進行50-60cm的深翻,深翻后先曬兩天,再進行灌水,灌水要求沒過地面,后等待水滲;
2、水滲后,再次進行深翻晾曬,本次深翻深度40cm左右,深翻后進行灌水;
3、第二遍水滲后,旋地30cm,再次灌水。
4、在種植作物前一周需要施用腐熟的有機肥,或秸稈,補充有機質,使用微生物菌肥,補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。
注:
1.為什么曬兩天:因為曬得過程中會水分蒸發,蒸發后鹽分會在土塊表層,此時灌水,可以將鹽分沖刷,使鹽分下滲。
2.為什么補充有機質和菌肥:在經過深翻后,土壤的結構將被打破,下層土壤中的生土被翻在地表,營養物質缺乏,有機質含量極低,微生物群減少,土壤的透氣透水性結構破壞,所以此時需要進行施入有機肥、秸稈、微生物菌劑等來恢復土壤。
二、防鹽:使用酸性和中性化肥,不使用堿性肥料
肥料有分生理性質和化學性質。
生理酸性是指作物利用以后,在土壤中剩下的物質顯示酸性;化學酸性是指肥料溶解時是酸性。對于中性和堿性,與酸性一樣。
以下給大家列出一些常見肥料的酸堿性,大家可以進行選擇:
需要注意:使用磷肥本身的利用率不高,并且在土壤中特別容易固定,所以最好還是使用水溶性磷肥。
以上就是關于鹽堿地的改良辦法,僅供參考交流。農極客,讓農資用對用好!